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如何分配的?
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环节,直接关系到诉讼双方的权利和义务,以及案件审理的结果。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,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主要遵循以下原则:
一、 一般原则
“谁主张,谁举证”是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》第六十七条规定: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,有责任提供证据。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,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,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。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,全面地、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。
这意味着,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,在提出自己的主张时,都有责任提供证据来支持其主张。如果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,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。
二、 特殊原则
除了上述一般原则外,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还涉及一些特殊原则,主要包括:
1. 无过错责任原则
在某些特殊类型的侵权诉讼中,如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、劳动事故等,原告只需证明发生了侵权后果,而被告则必须证明对方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,否则需承担民事责任。
2. 推定过错责任原则
在执行推定过错的责任中,原告需证明因对方未履行法定义务而受到了伤害或损失;被告则必须承担举证证实自己已经尽到了法定责任。例如,《民法典》第一千二百五十六条规定:在公共道路上堆放、倾倒、遗撒妨碍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,由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。公共道路管理人不能证明已经尽到清理、防护、警示等义务的,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。
3. 过错原则
无论是合同诉讼还是侵权诉讼,过错原则都是适用的。原被告双方均需用证据证实或反驳对方的过错。从证据学的意义上讲,证实对方的过错是诉讼双方共同的责任。
4. 公平原则
当原被告双方都不能举出足够的证据来证实自己主张时,法院按照《民法典》第1186条规定:“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,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双方分担损失”,当事人各方对损害结果都没有过错或责任,但是一方因为该民事行为享受了权利或避免了损害,应当对另一方予以补偿。